台北賓館驚鴻一瞥

原本大門深鎖的台北賓館 (前台北總督官邸) 歷經四年整修終於大功告成, 今後的開放時間是雙月的第一個星期日, 這些都是我誤打誤撞在八月的開放日進去參觀之後才知道的, 不過懊惱的是我沒帶相機照下極為典雅的台北賓館風采, 那就十月再去一趟吧.

台北近年來的古蹟維護工作進行的不錯, 至少紅毛城, 淡水小白宮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 當代藝術館 (前日據時期小學校), 台北之家 (前美國領事館), 華山文化園區 (前華山車站與台北酒廠), 台北故事館 (前圓山別莊), 紅樓劇場, 國立台灣博物館 (前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自來水博物館 (前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也許還有更多我不知道的…都是近幾年重新整修再利用的, 對我這個愛古蹟愛亂照的人來說, 看到台灣終於開始重視建築保存可真開心, 繼續挖掘好東西去.

這裡有很棒的台北賓館相簿

台北賓館介紹 ( from 大台北捷運生活網 )

台北賓館座落於凱達格蘭大道上,位於總統府旁邊,地址為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1號平日並不對外開放,主要用途為舉行重要國宴、招待外賓或國慶酒會的場所,也利用其庭園舉辦園遊會。近年來,又常做為國建會的開會場所,在台灣近代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台北賓館原為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官邸,位於東門內,初建於 1901 年,然而受到白蟻侵蝕的緣故,曾經在 1912 年大修,平面設計大體上沿襲舊制,但在外觀形式上改變許多。屋架採用了當時罕見的鋼骨,成為一座精美華麗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並且也名列為全台灣最大的官邸。

在明治五十年中,由兒玉源太郎總督開始使用,至末代總督離台為止,一直都是掌控台灣政治的核心,因此成為近代史不可分的一部分。此外,台北賓館還時常舉辦文人雅士的聚會,例如在附屬庭院中舉行的詩吟大會,就被視為全台盛事。光復後,則改為台北賓館,隸屬外交部,1952 年的「中日合約」即在此簽訂,所以也在近代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台北賓館主體建築裝飾性極強,是日治時期極為精緻的「式樣建築」代表作品之一,法國風味極濃的黑色金屬屋頂,及其整體草綠色的外貌,不若隔鄰磚紅色總統府顯眼,在二次世界大戰躲過美軍的轟炸建物得以保全。

台北賓館堪稱為當今台灣最典雅的一棟歐洲巴洛克式住宅建築,建於 1899 年,於 1901 年完工。平面佈局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則略呈一「凹」字形。室內空間主要規畫為二層,中央為主入口,兩翼為會客廳,左右各一接待廳,在日治時期分別接待男女賓客之用。接待廳過去為宴客廳,左方的較大,連接廚房並設有樂隊演奏席,右方的則較常用作開會。 經大樓梯可至二樓接待廳與總督臥房、書房。東端三樓凸出一小亭作為瞭望守衛之用。室內有許多雕適精美的羅馬柱,和造型優美的水晶燈,將整個空間妝點得既氣派又雅緻。而精巧的拱門,還以鹿頭或花葉做裝適,更顯現出設計上的巧思。台北賓館之屋頂為典型的 Mansard style,上坡緩而下坡陡,鋪石板瓦或銅片瓦,屋頂上關有通氣窗。

西端約在 1920 年時附建了一座日式平房,以廊相連,可作為總督平日居所。台北賓館前院為一對稱式西式花園,後院則因日本總督居住習慣,而設計成台灣最大的日式庭園,小橋流水別具幽趣。此外,台北賓館的地基礎石是拆遷自台北古城廢棄建材,而於 1900 年遭拆毀的天后宮,也有部分建材、裝飾移至此,如主屋後半部西式露台欄杆上的石獅子、或是日式庭園中的小橋也是原天后宮的抱鼓石,甚至曾懸在台北城北門的門匾「巖疆鎖鑰」,是清朝強調台灣位居國防樞紐的重要宣示,也在兒玉總督興建官邸 ,被搬到庭園成八角亭的礎石。

甫進入警衛森嚴的大門,彷彿置身靜謐的歐式花園,嘈嚷車潮皆阻隔牆外。揭開台北賓館的神秘面紗,這座日人建於一九○一年,仿後巴洛克時期的古老建築,佔地達一個街廓,原為日本總督官邸,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稱為台北賓館。一般民眾即便自四周街道經過,視線也難穿過百年樹木蓊鬱遮掩的深深庭院,而得一窺建物富麗之貌。

發表留言